B类判断

41、发生一般 C 级事故的由公司相关部门组建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或授权、委托事故单位、第三方机构进行调查处理。
42、公司、各单位编制的招投标文件中应对项目投入人员、设备及 HSE 保证措施提出明确要求,严禁项目转包和违法违规分包。
43、各单位负责建立岗位培训定期复训机制,操作人员上岗证每年复审一次;对考试不合格者落实待岗或离岗培训。
44、海上作业中,值班人员应每天按时接收、记录所在地天气预报,当海上风力达到 3 级及以上时应及时通知并组织避风。
45、各单位在“两特两重”期间,对公共安全应实行升级管控。
46、施工过程中,作业活动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在沙漠、戈壁等生态环境恶劣地区施工时,地震钻机及车辆(含可控震源)可根据需要开辟道路,减少植被破坏。
47、排列作业人员应因地制宜放置大小线,检波器摆放时可以适度对植被造成轻微破坏。
48、基层单位(项目部)应按规定办理作业票。工作时间超出许可证有效时限、工作地点或作业人员发生变更,没有必要停止作业,可以事后补办作业票。
49、基层单位(项目部)应根据项目规模(施工人数、施工周期、工区复杂程度等)和业务特点成立 HSE 组织机构。无需成立机构的项目,可以不配备兼职 HSE管理人员。
50、各单位应明确消防重点部位,实施分级管理,无需建立管理档案。
51、各单位应实行应急响应分级管理,根据事态发展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初期应急处置,无需上报。
52、分包商项目负责人、施工员、技术员、安全员、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等关键人员应通过基层单位(项目部)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未经发包单位批准不得更换。
53、过窄桥、陡坡、松软路面、漫水路(桥)等危险路段时,驾驶员应驾驶车辆绕道行驶,或让乘员下车、专人指挥通过。
54、各单位与入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调整岗位时,应进行职业病危害告知。
55、各单位是生产变更管理的责任主体,应严格控制各类变更,未经风险评估不得实施变更,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不得实施变更。
56、各单位应建立区域应急联防联动机制,或与外部应急救援力量签订协议,并与当地政府、周边应急力量建立应急或消防协调工作机制。
57、各单位应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按规定的频次和要求采用现场演练、桌面推演等方式,定期、分级开展应急演练。
58、各单位应结合系统内外事故事件和演练计划,每月编制演练专题,对各基层单位开展应急演练抽查,对演练情况进行点评并通报。
59、依据《环境保护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60、依据《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排污单位发现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传输数据异常的,自行维护正常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