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科级干部测试题库

221、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
222、依据《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 )吨以上的,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
223、依据《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年内曾因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违反国家规定,超标排放( )等实行排放总量控制的大气污染物受过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又实施此类行为的,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
224、依据《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违反国家规定排放有毒有害物质,致使疏散、转移群众( )人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225、依据《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以营利为目的,从危险废物中提取物质作为原材料或者燃料,并违法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形的行为,应当认定为( )。
226、依据《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具有( )等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
227、依据《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具有( )等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228、依据《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致使( )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229、依据《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紧急情况下通过开启大气应急排放通道方式排放有毒物质的,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
230、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22号),被认定为“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对相关责任人员,处(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31、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22号),实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三十五条之一、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的行为,因而发生安全事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相关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错误的是( )。
232、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22号),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情节严重”。以下错误的是( )。
233、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22号),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以下错误的是( )。
234、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22号),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依法或者受委托行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时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的规定,适用( )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235、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法释〔2022〕19号),明知存在事故隐患,继续作业存在危险,仍然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以下错误的是( )。
236、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法释〔2022〕19号),明知存在重大事故隐患,仍然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不排除或者故意掩盖重大事故隐患,组织他人作业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 )。
237、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法释〔2022〕19号),对于是否属于“重大事故隐患”或者“危险物品”难以确定的,可以依据( )出具的鉴定意见、地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或者其指定的机构出具的意见,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审查,依法作出认定。
238、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22号),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犯罪主体,包括对生产、作业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责的( )等人员,以及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
239、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22号),明知存在事故隐患、继续作业存在危险,仍然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
240、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22号),实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三十五条之一、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的行为,因而发生安全事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对相关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下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