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中级工

601、聚合物突破的显著标志是:( )。
602、聚合物驱( )状况分析包括:注入压力状况、注入量、注入聚合物浓度、注入粘度、注入速度、注采比、吸水能力及吸水剖面的变化。
603、地质条件不同,聚合物驱在不同的区块、不同的井组都有( )的聚驱效果。
604、聚合物驱( )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注入与采出状况,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605、聚合物驱( )状况分析包括:产液量、产油量、含水率、产液指数、产油指数、产液剖面、聚合物突破时间及产出聚合物浓度的变化。
606、在同一注聚合物区块内,同一井组的生产井,由于油层发育状况和所处的地质条件不同,注采井间的连通状况有较大差别,水驱开发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况也( ),因此,同一井组
607、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一般是注采系统完善的中心井( )聚合物驱效果。
608、在聚合物驱过程中,一般采油井含水下降速度快、幅度小、回升快,说明采油井地层系数( ),含油饱和度低,连通性差,受效方向少。
609、在聚合物驱见效后含水下降,含水下降的幅度与油层各层段剩余油饱和度和地层系数的大小存在一定关系。通常是层段的( )、地层系数大的油井含水下降幅度大。
610、聚合物驱计算区块面积时,如区块边界井排为油井排类型,区块面积以区块边界井排为准;如区块边界井排为间注间采类型,区块面积以区块边界井排外扩( )井排距离为准。
611、聚合物驱区块内有效厚度统计,按各注采井的注聚层位的有效厚度进行( )计算。
612、在计算聚合物驱的( )时,单储系数的确定方法,应以储量公报相应区块聚合物目的层纯油区厚层和薄层的单储系数、过渡带厚层和薄层的单储系数为依据。
613、聚合物驱开发区块的( )主要有:区块面积、油层有效厚度、油层孔隙体积和地质储量。
614、累计注入聚合物溶液量为区块内月注聚合物溶液量( )。
615、月注聚合物干粉量为区块内聚合物各注入井月注聚合物干粉量( )。
616、累计注入聚合物干粉量为区块内月注聚合物干粉量之和,单位:( )。
617、聚合物注入速度计算用聚合物溶液( )和油层孔隙体积计算。
618、区块累计( )分为区块累计总采液量和区块内聚合物驱目的层累计采液量。
619、区块累计( )分为区块累计总采油量和区块内聚合物驱目的层累计采油量。
620、区块内聚合物目的层阶段采出程度等于区块内聚合物目的层累计采油量除以区块内聚合物目的层( )。
下一部分